Monday, January 28, 2008

贖罪

贖罪:《追風箏的孩子》 + 《愛・誘・罪》一時的錯誤,導致無可挽回的遺憾,傷害別人,也在自己心中留下永遠的疤痕,這是最近看到的兩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的共同主題。傷痕無法磨滅,但我們總想做一點甚麼補償、贖罪,使自己的良心好過一點。《追風箏的孩子》中的主角得到了這樣的機會,萬里迢迢重回故國,救出昔日被自己寃屈離棄的好友的兒子,使他重獲幸福、溫暖。電影結束時,主角和孩子的風箏在藍天白雲中飛翔,救贖完成,他的心靈得到釋放。
可是,現實世界並沒這麼理想,贖罪的機會不一定會出現,比較之下,《愛・誘・罪》(Atonement)的發展似乎更貼近真實。同是童年時的一次錯誤,小女孩犯下彌天大錯,使男主角含寃下獄,與真心相愛的女主角分開,愛侶經歷重重波折始再團聚。電影中的這段愛情故事在大時代背景的襯托下,蕩氣迴腸,感人至深,可是電影最後出人意表地告訴觀眾,這一切都只是成為作家的小女孩筆下虛構的情節,真實世界中的他們最終分別死於戰禍,遺憾終生。長大後的妹妹以作品補償她犯了的過失,但這只是她一廂情願的自我安慰。現實,終究是無法彌補的遺憾,這才是真正使人傷痛的地方。
電影中的一幕,已成年的妹妹找到男女主角,但兩人不想見她,要她立即離開。其實,不獲原諒仍不是最大的懲罰,因為內疚者起碼可以從被冷落、責備中得到懲罰,減輕罪疚。這方面,我們熟悉的另一篇與風箏有關的作品有更深刻的刻畫。魯迅少年時鄙視遊戲,曾不留情地折爛了弟弟背著他做的風箏。長大後,他意識到自己對弟弟的傷害,向弟弟討寬恕,但弟弟一臉茫然地回說:有樣的事嗎?被傷害者「全然忘卻,毫無怨恨,那又有甚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魯迅的心只能繼續沉重著、永遠的沉重著,這才是人世間莫大的難受。
在虛構的世界中,一廂情願的贖罪十分容易,現實世界,罪疚卻不易得到清洗、補償。面對人生苦痛,有些作品以故事撫慰受傷的心靈,有些作品卻無情的逼讀者直視殘酷人生。前者帶來紓解,但未必真實;後者使你不安,但更深刻,你選擇哪一種?

Friday, January 11, 2008

舊了的書籍不老的知識

這是放在我辦公室門外的書籍循環盒,十二年前開始便一直放在這裏。
事情的開始要回到更早的時候,那時工作的地方仍在九龍,辦公室的地方較小,放不下太多書,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便要想辦法解決。這首先要怪自己沒節制,胡亂買書,買了沒時間看便都堆在書架上。加之以天性貪新忘舊,有些書放久了便沒興趣再看,束之高閣。最後是老人痴呆,買了不看,轉眼忘了,再在書店見到又再買(起碼證明我真的愛這本書)。如是者,書架上不看的書、不用的書、重複的書日多,終到忍無可忍的地步。理智上我知道這種病態購書是不該,無奈不能自拔。
書籍是有靈魂的,自己不看也不能胡亂糟蹋,生人霸活書更是大罪。我雖花心但仍有良心。於是在門外放一張椅子,將不看的書放在上面,再貼一紙寫著:「歡迎取閱,不必歸還」,希望能得有緣人賞識。
兩日後,正埋頭工作時,一位清潔阿姐走進來問我:「這書可以借我看嗎?」我一看,是舊皇冠版張愛玲的半生緣(我貪新版靚買了新版)。我說當然可以,不過不必還了,如看後不想保存便放回原位吧。阿姐高興的拿書走了,兩星期後告訴我十分好看。自此後,我便養成這個書籍循環的好習慣。
搬進現在的辦公室後改用了照片中的紙盒,可放的書比前多,但流通速度奇快,一紙盒的書,幾個星期便不見了。更奇妙的是很快便有人補充更多的書,紙盒幾乎「常滿」,可見同「病」中人實在不少。想到被自己辜負的書找到歸宿,實在欣慰,老土的講句:愛,其實不必佔有。你話係咪?

Tuesday, January 1, 2008

老街街市

街市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有人說這是一個污穢濕滑的地方,
有人說這是一個喧鬧雜亂的地方,
有人說這是一個諸事八卦說三道四的場所,
有人說這是一個街坊聚會閒話家常的場所,
有人覺得街市帶來親切溫馨的回憶,
有人覺得街市帶回艱難歲月的滋味,
有人認為街市是生命教育的活課堂,
有人認為街市是情慾流動的另類教室,
不同人對街市有不同的印象,不同的回憶,共同的是,大家都在街市見到無窮的生命力,各種的真實感情。眼見一個個熟悉的街市逐漸消失,大家有甚麼感覺呢?近日關於城市、街道的新聞總是充滿激情、口號,甚至還有一點眼淚,但也有人選擇坐在一起,喝喝酒,飲飲茶,談談街市在文學中的形象、街市和城市的關係、我們對街市的感情。討論沒有結論,參與者的意見也並不一致。大家由街市聊到文化傳承,由文化傳承談到保育政策,由保育政策談到教育,不知夜之漸至。也許這正是街市的特色,各自叫賣,眾聲喧嘩,雖小道亦必有可觀焉,何必需要甚麼偉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