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1, 2009

柏林印象(三)_新與舊

柏林給我的另一印象是新舊對比強烈。由入城開始,沿途所見,新舊建築交雜,舊的破敗荒頹,一片破落;新的卻獨特奇偉,充滿時代氣息。到有機會在街上走時,這種感覺更為貼身,市內不同的地區、路段,景觀截然不同。這邊的樓房裝修一新,正在招租,準備迎向新日子,但旁邊的房子則門庭深鎖,滿佈塗鴉。在大商場,潮流事物隨處可見,男女打扮入時,名牌商店、跨國品牌,與其他大都市無異。可是,如往內街一走(特別在舊東德一邊)則會找到不少門面殘舊,但別有味道的小店。其中一些小咖啡室、雜貨店、服裝店充滿懷舊色彩,如果配上A-go-go音樂,直頭重回六十年代,十分有趣。星期日早上往跳蚤市場逛逛,更仿似時光倒流三十年,攤上擺滿的東西固然舊,舊書、舊唱片、舊衣服、舊襟章、舊玩具……而奇怪的是甚至遊人、檔主竟也活生生像是從舊電影中走出來的人一樣,你話係咪好得意(有圖為證)?

柏林圍牆是柏林新舊交替的標誌,1989年圍牆倒下,象徵著新德國的重新起步。冰冷死灰的圍牆變身為七彩繽紛的塗鴉,歡迎新時代的到臨。那天,在Potsdam Platz只見到一壁圍牆孤零零的立在富麗的新建築群中間,其餘的圍牆到那裏去了?原來,當年的圍牆多已拆掉,現在只在城東留下1.3公里的遺跡。跑到城東,又發現原來代表新時代精神的圍牆受不起風吹雨打,開始呈現老態,所以不少部分都被圍欄圍起,準備翻新。往前走,有畫家正在重繪著名的Brotherly Kiss,聽說當局會邀請原作者負責重修,我可忘了問問那男子是不是就是Dmitri Vrubel呢!物換星移,新的變舊,舊的消失,是城市發展的歷程,怎樣保留舊的,發展新的,使新舊並存,是大家都要思考的問題。
講到新舊並存,最利害的當然是國會大廈,Norman Foster在舊國會大樓加上新的玻璃圓頂,為舊建築加添了新意義,的確高手!最正係參觀唔使錢,登上樓頂,盡覽柏林景色,再配合免費提供的英語旁述和全景圖,細認附近景點,等吓都係抵嘅。

Tuesday, July 7, 2009

柏林印象(二)_柏林的歷史感

柏林市內都處都是歷史建築,每一個廣場、每一間教堂、每一條街道,都有一個故事在後面,但柏林的歷史感卻非純因其歲月痕跡而形成,更重要的是源自柏林人對歷史的態度。歐洲遇害猶太人紀念碑的資訊中心入口寫著:「因為它曾發生,所以它可能再發生」(大意)。柏林人不逃避曾發生的事實,他們將紀念碑、紀念館放在市中心,提醒大家曾犯過的錯誤,某些行為所可能引起的後果,讓歷史成為公共記憶、公民社會的一部分。他們說:
「Its integration into historic urban space and the 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district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the memorial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civil society.」
這種態度,正是德國人最值得佩服之處。

The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和新崗亭(Neue Wache)是表現這種精神的代表性建築。猶太人紀念碑群由2711塊1至4米高的水泥碑石組成,碑上沒有文字,整個碑群也沒有指定的出口和入口,遊人可由任何方向進入,在碑林間行走。碑林中間的小路僅可通人,坡度高低起伏中漸斜向中心,人走其間,緩緩的便漸陷入如迷宮般的碑群中,獨自佇立,壓力與荒涼感從四方而來,使人深深的感受到歷史的沉重。由中心點向外走,小徑漸升回地面水平,遠遠可見國會大樓和電視塔等建築,遙相呼應。回頭望,有老人在碑間沉思,有小孩在碑上跳躍遊走。對小孩來說,這裏是捉迷藏的絕佳場地,但他們又可知道遊戲玩大咗的代價?

新崗亭是另一個很有意思的建築,它位於菩提樹下大街,大堂裏空空洞洞的,只有一個女子抱著死去孩子的雕塑放在正中間。雕塑的正上方有一圓形天窗,光線從上洒下,垂視人間。天地不仁,一切已不用多言。新崗亭於1816-1818年間由Karl Fredrich Schinkel設計,旨在提醒大家戰爭的傷痛,但這之後再添的戰爭受害者數目,我想應遠非1818年的Schinkel先生所能想像了。

Monday, July 6, 2009

柏林印象(一)_熱情柏林

沒有錯,的確是熱情。對德國的定型印象是德國人好cool、重知性、講紀律,很肥佬蘇飛高,但在柏林的幾天,我見到了德國人的另一面。
抵柏林的第一天,過關時,正在排隊,忽見旁邊counter一名束有小馬尾的曲髮關員在手舞足蹈的揚手示意旅客趨前,他笑口噬噬,形象又騎呢之極,和慣見的執法者形象不同,和印象中德國紀律人員的形象更大有距離。這個第一印象告訴我,定型印象不一定可靠。
兩天後在街上向一名警察問路,他指示方向後不斷攀談,還陪我們走了一段路到附近的跳蚤市場。他說他兩星期後便要到馬來西亞娶老婆,新娘是菲律賓人。他沿途口若懸河,熱情洋溢。我們可能睇得「竊聽者」之類的電影太多,對這種熱情的德國警察,真的有點不習慣。
印象最深的是Christopher Street Day on Ku’damn。這是德國最大的同性戀節日,每年六月的第四個星期六,數以萬計的同性戀者沿6月17日大街乘花車遊行至勝利女神紀念碑,全程歷五小時,熱鬧之極。當天我們約三時抵達勝利女神紀念碑,但只見一些賣小食、飲品的攤檔,遊人疏落,完全沒有遊行的跡象。你知啦,如果係香港有遊行,鐵馬路障一定早早準備,又封路又清場,緊張過打仗。可是我們行咗半個鐘,警察都未見過,幾乎以為搞錯日子。幸好後來見到一個易服姊妹,向她詢問之下,她話「嚟緊喇,等吓啦」。於是我們乃反方向前行尋覓大隊。約四時,警車出現,遠處傳來鼓樂之聲,不久便見浩浩蕩蕩的花車和大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同志,載歌載舞殺到。
經過悉心打扮的同志,個個彩雀一樣,古靈精怪、雍容高貴、詭異金屬、肌肉賁張、卡通搞笑,英氣威猛……各具特色,共通點是大家都熱情投入,喜氣洋洋,個個參與者都充滿自豪地向世人展示同志力量,愛情意志。他們不喊口號,只會唱歌;不舉標語,只派禮物;不揮拳抗議,卻手舞足蹈,直頭high過索K。隊伍中沒有人掩面避鏡頭,閃閃縮縮,反而大方邀請遊人合照,主動與途人打招呼、飛吻、擁抱,熱情爆炸,可愛得很(詳情請看網路相簿)。如是這,遊行隊伍歷個多小時仍不絕如縷,同志們應已走了三四個小時,但熱情未減,節日氣氛高漲,相信大隊抵達勝利女神碑後仍會有大把節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