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5, 2014

家常菜的心思

祖母每年過年都煮這味她叫"時點時着"的家鄉菜 ,取意常吃便常常好。材料主要是菜甫、豆豉、紅辣椒,加點糖,再洒上熟油便成。這小吃送飯最美味,點幾點,一碗大白飯便吃完,是典型鄉下慳儉菜。祖母每年過年必備,提醒我們在寬裕的日子也不忘儉樸生活,上一代的心思便是這樣進入了我們的日常飲食。

Tuesday, February 4, 2014

手抄書

我的讀書生涯少不了抄。小時上學抄書、抄生字,偶然還抄功課和校規。稍長,抄書、抄功課略減(因為不交),改為大量抄筆記。老師在黑板振筆疾書,我們低頭狂抄。這類操作性質的抄純是搬字過紙,是我抄的生涯的第一期。青少年時代進入抄的另一階段,這時開始選擇性地抄自己喜歡的東西,聽到鍾意的歌,抄下歌詞;讀到好的詩詞,抄下佳句,Beatles、Pink Floyd和李、杜、蘇、辛並列,齊齊抄進筆記本,偶爾還拿出來唸唱幾句。那時很多書不那麼容易找到,所以借到了或看到了喜歡的作品就抄。這種抄與小時的抄,態度與感情不同,是抄的另一階段。這些筆記本現在當然都不在了,但抄過的文字卻留在腦中,在適當的時候又再浮現。「……而我總是一塊不稱職的石/有時我想軟化/有時奢想飛翔」(《中午在鰂魚涌》)是抄過的詩句,現在每次走過鰂魚涌仍會想起。月前見到有朋友在書店的玻璃上抄寫也斯的詩,認真誠意的抄寫一段文字是對文字、對作者的尊重和致意,也是細味文字的過程,在紀念也斯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裏,於是我也找出也斯最後的詩集《普羅旺斯的漢詩》,以在倫敦買回來的毛邊手作紙靜靜抄寫一遍,裝訂成書,以為紀念。

 


重聚,多麼美好──《鍾意•大拇指》製作後記


因為對文字與友情的喜愛,大拇指又回來了。在肯肯主催、許迪鏘啟動、范俊風經營,一眾大拇指的努力筆耕之下,大拇指臉書迅即吸引了不少的新知舊雨,成為這個小之又小的小圈子裏的小盛事。截至19/9/2013,鍾意(Like)大拇指臉書的人數已達500。適值大拇指三十八周年紀念,星散各地多年的大拇指計劃回港一聚,於是動念選取大拇指臉書上大家喜歡的文章,編製一本手做書,分贈大家以作慶祝。大拇指諸友因文字而走在一起,以書來紀念這份緣,我想應是恰當的吧。
選文是一難題,一眾大拇指寶刀未老,臉書上的佳作如林,難以取捨。苦思無計,索性臉書事,臉書了,就以臉書上最簡單的原則解決:選最多人「鍾意」(Like)的新作(未曾在其他印刷媒體刊登),每人兩至三篇。根據這個原則,也斯、吳煦斌、夏潤琴、許迪鏘等曾在其他刊物上出現,或曾收錄於已出版的文集中的作品都沒選錄,以標誌大拇指在臉書上的再出發
「自作業」系列的手工書純是我個人的消閒習作,難登大雅之堂,做來僅供朋友賞玩留念,通常我只做一本,送出後便只留下照片作個紀錄。這次大拇指重聚,原來料不到會有這麼多人出席,一再趕工加製,最終完成了九本。九本手做書的內容相同,但設計和用紙則略有分別,本本不同,以表現大拇指人的各有性格,多采多姿。
大拇指自1975年創刊,至1987年停刊,編輯換了幾代。我的故事由在也斯的香港文學課程開始。那時也斯在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開辦香港文學課程,我們中有些人修讀了。課程結束後,我們問也斯還有甚麼新課程,也斯說大家如有興趣,不必上課,不如搞讀書會,於是慢慢地聚集了一班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一起看書談文學,並陸續有其他朋友加入。其實事後我懷疑也斯是處心積慮的,因為讀書會進行了一段時間後,有一次去離島露營。也斯說,這次不要討論別人的作品了,每人帶一篇自己的作品來討論吧。就這樣,我們跌入了也斯善意的陷阱,糊裏糊塗的開始了文學創作,在他的鼓勵、誘導下,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小說、詩、散文,評論,大拇指文藝版和後來出版的大拇指小說選中的不少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天真而美好的日子。之後,我們開始參與大拇指的編務工作,在也斯的家中度過了好多個排版趕稿、談文藝、談生活、和以文玩的晚上。這一切,都成為了我們這一班朋友的甜美回憶。
經過了這麼多年,我們這班人中,因為種種原因,有部分已放下了創作,甚至較少接觸文學,想不到因為也斯的離開,一班人竟又重聚,還重新執起筆來。細讀大拇指臉書上的文章,親切溫暖,當年文學營的感覺又回來了,我衷心希望有一日大家的作品能正式出版,由手做書而變作大拇指叢書之四、之五……。

補記:
上文原刊於《香港文學》350期《大拇指》重聚展。農曆年大家往探望伯母,趁此機會多做了四本《鍾意大拇指》給上次尚未取書的朋友。今次用了倫敦買回來的紙作書芯,印刷效果較好。為與上一批識別,這次的封面加了手寫和印刷混合的題簽,「大拇指」三字用原來報頭的黑體字,自己以毛筆手書「鍾意」,新舊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