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1, 2014

尋花得味

近日談《四分之三的香港》的文章不少,介紹《尋花》一書的卻不多,其實我覺得同是自然書寫,《尋花》比較好睇。不是說劉克襄不好,《十五顆小行星》便十分好看,但《四分之三》卻總覺得欠了點甚麼。諗來諗去,點解呢?結論是劉克襄寫香港始終少咗啲本土味。本土味是甚麼?說來抽象,但葉曉文寫得具體。試看看《尋花》怎樣寫萬宜水庫的白花油草(崗松)。
「極細小的針狀葉子密密匝匝地長在瘦枝末端,試著把數針小葉捻下來吧,放在鼻尖,藥油味道令所有人精神為之一振!『索一索舒筋活絡,聞一聞零舍醒神。』」
聞到未?如果唔夠,再睇吓「粿葉樹」(黃槿)這篇。...
「亭內(三門仔)有老婆婆賣自家製的南瓜蓮蓉茶粿,遂買了兩份:米糕煙韌,蓮蓉香甜,味美非常,吃罷茶粿,手上剩下兩塊與茶粿同蒸的心形葉子,一看,不就是黃槿嗎?」
聞到醒神,嗒落滋味,你話係咪好具體?這些味,本地獨有,我們讀到立即「叮」一聲,外地人就難會有同樣感覺。以上兩篇好味,但有些篇章讀來卻別是一番滋味。
「我們站在受傷的大樹前――那是一棵樹幹直徑逾四十厘米的老樹,估計樹齡達五十年,它的樹基明顯遭受人為砍伐,被斧頭破出明晃晃的傷口……我們沉默了,香港香港,因沉香樹得名,現在沉香樹卻諷刺地被瘋狂亂斬、任人宰割。我們實在無計可施、只能為樹哀悼,為我城香港祈安。」
箇中況味,實在不足為外人道呀。換了是外地人,又豈有這種切膚之痛呢。近日大家常講「自已主場」,香港愛大自然者多,我覺得如果大家繼續尋花問柳拈花惹草耽天望地捕風捉蟲……各人寫吓自已心頭好,結合起來便可以變為一本香港自然大典,豈不爾歟盛哉!我認識的朋友中,老壯行山多過行街,鍾意對石多過對人,香港地貌瞭如指掌,如果由佢來談天說地,肯定值得一讀,佢嘅老伴阿潤精於處理本地食材,兩人雙劍合壁,則精神與口腹皆飽足矣。至於我,當然就繼續負責食野吹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