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3, 2015

告別蛙仔



 今天在泳池再見到你,見你兩眼無神,膚色黯啞,心知不妙,以水潑你幾吓,死翹翹冇反應,再撥,竟然反肚,確認死亡時間8:35。我遇上天花倒塌而絲毫無損,善泳如你卻水中亡,我不知道你死因為何,但肯定的是上天認定你夠鐘喇,是命也乎,是命也乎?我諗諗吓,此中有真意呀,於是決定上完堂快D回家與老妻撐枱腳,食餐安樂飯,打個電話俾老媽子,問吓佢隻腳重痛唔痛,同老豆報個平安。明天與阿仔阿女去歎咖啡,重有……重有好多嘢要做。蛙兄,與你的短暫邂逅是緣分,又似是啟示,多謝你了,拜拜。蛙仔: 

想不到昨日一聚,竟已是我們最後也是唯一的見面。

到小城上課遇上大賽車,為了避過雷鳴車聲,擁擠遊客,乃躲到這裏小隱。抵埗即往跑步,一條老嘢通山跑,身心舒暢。出完身汗,梳洗後往食葡國餐,然後滋滋油油,沙灘散步。遠處燈火燦爛,這邊月明星稀,抬頭見到十幾粒叮屎咁細粒嘅星星在雲間若隱若現,數吓數吓又到點幾。
一宿無話,轉過頭又到天明,游個早水精神好。酒店的園林泳池有浮花落葉,花叢有玉帶鳯蝶在食早餐,最奇妙的是遇上你。我在池中爬吓扒吓之際,身邊忽見有一小物(無不敬之意),看真,竟然是你。你瞪大對眼睇住我,我睥番轉頭,對峙一陣,你轉身起步,示範最正宗的蛙式。我終於明白原來你唔滿意我的蛙式有辱你的清譽,乃親自下場指導,我急急追隨,得益匪淺。到這一刻,陽光燦爛,世界美好,誰料到一小時後我便幾乎行先你一步?
與你暢泳後,在酒店的咖啡室(Café Panorama)早餐。九時多約十時,我正在座位上喝咖啡,突聞頭上有異響,抬頭一看,天花板正在塌下,我的即時反應是高舉手腳以保護頭部,同時盡量向外閃,數秒間,咖啡室數百呎範圍的天花板已完全塌下。在場的人不少均在驚呼“OMG”,我從下墜的天花板側閃出,幸無受傷。從天花板下爬出來後,我在想,上天真係好識玩人,在你最鬆弛、舒泰之際就突然整一嘢俾你歎,等你咁老定?
今天在泳池再見到你,見你兩眼無神,膚色黯啞,心知不妙,以水潑你幾吓,死翹翹冇反應,再撥,竟然反肚,確認死亡時間8:35。我遇上天花倒塌而絲毫無損,善泳如你卻水中亡,我不知道你死因為何,但肯定的是上天認定你夠鐘喇,是命也乎,是命也乎?我諗諗吓,此中有真意呀,於是決定上完堂快D回家與老妻撐枱腳,食餐安樂飯,打個電話俾老媽子,問吓佢隻腳重痛唔痛,同老豆報個平安。明天與阿仔阿女去歎咖啡,重有……重有好多嘢要做。蛙兄,與你的短暫邂逅是緣分,又似是啟示,多謝你了,拜拜。
阿里

Thursday, June 25, 2015

紀伊故事

















紀伊半島是本州中部面向太平洋的半島,範圍包括三重、和歌山和奈良三縣,幅員廣闊,兼具山川海洋的自然美景和歷史文化的人文風景,是一遊賞好地方。我們駕車穿梭其間,九天以來,身心口腹都得到莫大飽足。

自然風景篇

位於紀伊半島心臟地帶的是連綿的群山,海拔1000〜2000M的山脈呈東南或南北走向,每年超過3000毫米的降雨量孕育了繁茂的森林,我們在伏拜王子段走過的一段,兩旁便生長有2000棵樹齡在600-800的檜本和楠本。紀伊山地一帶到處都有河流、瀑布和溫泉,所以樂山或樂水者可各適其適。我們的熊野古道之旅由川湯溫泉開始,甫抵旅館,老壯便直奔露天風呂(直接搭在河邊),浸完大呼過癮,重猛叫我摸吓佢啲皮膚係咪滑咗好多(坦白講,我唔覺囉)。翌日早起散步,澄碧的靜川在綠樹間流過,抬頭有透亮的藍天白雲,真係何似在人間。早餐後,自發心門王子段起步,在蓊鬱多彩的樹木間徐行,舒服到極。轉個彎,開闊群山突現眼前,縱目騁懷,使人眼明心亮豁然開朗,簡直正到暈呀。古木參天,加之雲霧繚繞的環境為紀伊山地帶來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所以紀伊山地不單是自然景觀,也是山岳信仰的靈地與修行的參謁道。我們所走的熊野古道的中邊路,沿途便散布着不少的神社和寺院,其中熊野本宮大社、大齋原、熊野那智大社和青岸渡寺都是世界遺產級的國寶,直至今天,每年仍有不少人來此參拜祈福。對於參拜者的戒懼敬畏,我雖尊重,卻無同感,自然偉大神奇,值得讚歎,我完全同意,但如置身此等美景,卻只知謹小慎微的恭謹敬拜,嘥唔嘥啲?


遊玩沿海地帶的前兩天天氣欠佳。在鬼之城,陰鬱沉重的層雲,配合猙獰崖岸,殘巖破壁,的確鬼氣陰森。但我行得正,企得正,所以無畏無懼,出入鬼域而自得。翌日到橋杭岩和潮岬時,天氣變本加厲,風雨大作,在橋杭岩時尚可勉強出外觀賞此傳說中的仙人橋墩,但到了半島最南端之潮岬時被來自太平洋的激風暴雨打至舉步艱難,雨傘骨折,只能躲在室內遠眺迷濛大海和背後的群山,不免有點煞風景。尚幸後來風雨稍減,始能到岸邊一睹太平洋的真貌。俗語有云:「貴人出門招風雨」,我們未算太「貴」,所以遊白滨一帶時終於嘗到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好天氣。白滨沿岸同時保留了火成活動和海蝕風化的痕跡,打造了鬼斧神工的海岸地貌,圓月島的海蝕洞、鬼洗板、三段壁的絕壁和洞窟、千疊敷層層堆疊的岩盤,各有特色,實在大開眼界。幾天之間,經歷了范仲淹筆下的兩種天氣,有時狂風大作,有時天朗氣清。我當然沒有如范先生般憂讒畏譏,感極而悲,卻多有心曠神怡,喜氣洋洋之感。范先生以天下為己任,故因景生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素無大志,以能自輕自賤而自喜,故見山是山,見海是海,尤其到了今時今日,最好就能夠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啦。面對自然風景,有些人敬拜畏懼,有些人感時憂國,我覺得他們都太辜負山川風景了。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皆造物者之無盡藏,我想造物者也應希望我們能盡情享受吧。

人間風景篇 
奈良市古稱平城京,在公元710年按唐長安為範本而規畫興建,至今雖經千年變遷,但在奈良各處,仍保留不少古城、寺院、庭園,皆有可觀。不過對我來說,那些宏偉壯麗的名城和優雅靜謐的庭園,都只是宜看不宜居。日本人做甚麼都過於姿整,懶有品味,我這些庸俗之輩,真係有點頂佢唔住。依水園是奈良的著名日式傳統庭園,布局精緻,園池樹木,小徑通幽,樣樣骨子企理,棲遊其間,賞心悅目。然而當導賞員告訴我們原來園中連苔蘚皆人工種植,以添古意時,我不禁大感索然。袁中道當年批評香山設計者「角其人工,不合自然」,他希望數十年後當「金碧蝕於蛛絲,階砌隱於苔蘚……茲山之勝,倍當刮目於今日」。若他知道原來日本人連青苔都係人工計算時,他會有何感想?我開始諗緊那天看到的蜘蛛會唔會都係養嘅呢?

相比之下,我較喜歡唐招提寺和元興寺這類布局比較簡單,裝飾簡樸的寺院。元興寺沒有壯觀的伽藍,門牆低矮,位於市中心卻不易察覺。往訪之日,遊人稀少,在寺內隨意閒步,十分寫意。小庭院內有讀經之聲,十多名信眾正趺坐聆聽,我當然唔知佢嗡乜,但聽落也覺寧靜舒泰。唐招提寺由唐僧鑒真(唔係三藏)所建,以木建築為主,樸素沉實。我近看木柱的紋埋,觸撫木的溫潤,傾聽移步時地板發出的微響,彷彿聽到唐代的跫音,古意盎然。寺內遊人都低聲細語,貓步輕盈,只有風吹帘動,似在透露信息。

不過觀察人間風景,我最鍾意重係周圍行,街頭町尾山旮旯,處處都可嗅到人味,看到生活色相,不似上述庭園的不食人間煙火。在松阪行走於小津安二郎的故里,聽聽街坊的閒談笑語,可感受他電影中的庶民風味。在尾鷲看海,嗅嗅帶鹽味的海風,道旁小店貼滿釣友漁穫的拓印,證實這裏係冇花冇假的漁港。在古道田間遇上親切溫馨的稻草人,告訴你這裏住了一個快樂的農夫。在東大寺看中學生拍集體照,讓我知道青春有幾耀眼。舞鶴公園女孩的笑聲,使你明白公園的遊樂設施其實可以好簡單,好唔好玩可以好簡單,做人其實都可以好簡單。

就係咁,旅行其實好簡單,四圍行,周處貢,唔使景點,只要你留意吓,風景這邊那邊都咁好。

老友伴遊

年輕時很喜歡楊牧的這幾句詩:
讓我們去旅行吧
去看海鷗飛
去找一個陌生的地方住宿
那時想去看海鷗飛是因為對海闊天空的自由的嚮往,想找一個陌生的地方住宿是因為想嘗試擺脫熟悉環境的新鮮感,所以不論是到甚麼地方,只要能離家出外便好。我和老壯三十年前一起縱走臺灣,由台北直下墾丁,與初識的大學生同遊鵝巒鼻;又不知為何跑到鹿港,隨街逛逛便無厘頭轉到高雄;到了高雄發覺台北當晚有示威,於是直踩台北參加無殼蝸牛大遊行,在太平洋SOGO街頭露宿,一星期多的行程經歷了人生的很多個第一次,看了甚麼風景則早已忘了。在東大寺見中學生學校旅行,青春逼人,想當年我們也當如是。轉眼三十寒暑,再次同遊,心境已異,樂趣依然。這次老壯精心策畫了不同的自然景點,人文風貌,珍饈美味,使我精神與肉體都極暢快。小津母校遺址的船江公園立有一碑,上書「無常迅速」,人生逆旅,怱怱幾十年,放開懷抱便去邊度都好,有老友伴遊則更無以尚之,諗咁多做乜?

至於下一個三十年去邊度旅行?大家心照啦。

Friday, May 15, 2015

作文堂

是日觀課─—應用文寫作,唔使睇已知係例牌菜。果然,老師一開波就講書信格式,上款、下款、問候語、祝頌語……,跟住讀兩篇範文,然後請學員照辦煮碗寫一封給家人的信。由於時間關係,大家早已作定,一二三即放在桌上。老師問有邊個可以讀佢篇文出嚟俾大家聽吓。沒有一般出面學校的扭扭擰擰,一位睇落已四十有幾的硬朗大姐好識做咁自動獻身:「我嚟!」

「親愛的母親:很久不見,十分掛念。自從入來後……」阿姐嘴角含笑,滿不在乎。明嘅,大家配合吓一堂好快過。讀到第二段,「回想當初因一時貪念……
阿姐停了一停,吞了一啖口水,再讀。
……實在十分對不起你和……
再停。深呼吸,再開始。
……
一秒、兩秒、三秒,沒有聲音,一滴眼淚流下。阿姐以手擋前額,大家看不到她的臉,但她微向下彎的扁嘴出賣了她,沙膽大娘原來也有軟弱的時間。其他學員手忙腳亂找紙巾,大家都想不到竟然會假戲真做。

停了好一會,老師說不如邀請「阿乜」同學分享啦,她雖然學了中文不久,但也寫了一篇呢。中女「阿乜」同學也不推搪,拿出她的格仔簿,平靜地一句一句的讀。文章的內容簡單,但平實到近於稚拙的文字描畫出一幅一幅細緻具體的故鄉景象,家鄉的路、家鄉的風,路旁的樹,媽媽住的房子……沒有形容詞,零修辭技巧,什至沒有什麼十分掛念的說話,就是畫面。我可以想像她身處擠迫的倉中,伏在碌架牀的上格,家鄉的畫面一幅一幅在腦海浮現,然後她一隻字一隻字揼出來,乾淨實在,入心入肺。讀完,掌聲雷動。

我們成日教作文,原來最勁的東西冇得教。這節作文課太勁了。

我喜歡導火新聞線的什麼

我喜歡導火新聞線的甚麼?
 
我喜歡她們鍾意讀書。皇阿媽的家中有不少書,她說每一本她都看過,方凝問她借了雙城記。方凝房內的書架上放滿書,阿咩取去雙城記隨身帶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一個價值混亂的時代,一本書將三代記者連在一起,一代傳一代。串連阿咩和輝爺的是另一本書,Uncommon People。阿咩喜歡Uncommon People,輝爺喜歡寫uncommon People(其中一個是青文羅志華的故事,另一個愛書人的故事),兩個人/心連在一起,將平常小人物的故事傳下去。
 
我喜歡她們鍾意文字。我說的是真正的字,是一筆一筆寫的字,是正正經經的字。阿咩寫完一頁又一頁,從門縫送進方凝的房間,建立了兩人的關係。她與輝爺上床後,留給輝爺又是一頁的文字。一行一行的字,一筆一畫,整整齊齊,是用心寫的字(J,是誰寫的?)。麗雲是文字的守護者,執正大家的錯漏,不喜歡寫「濕平」、「R籮」。在這個圖象逐漸代替文字的時代(有了動新聞,誰還看文字?),他們仍相信文字與人溝通的力量,以文字紀錄時代的力量。
 
喜歡一本書不單是喜歡一個商品(雖然書也是商品),也代表了對書中的信念、價值的認同、尊重。喜歡寫字不是因為喜歡書法,是因為文字可以與人溝通,親筆寫的字特別溫暖有人味。我喜歡導火新聞線對書本、文字、知識和人的尊重和感情,喜歡前十多集寫的「大新聞小故事」;不喜歡那糾纒不清的多角戀,更不喜歡最後滾水淥腳的打大鱷(雖未至於如潘於訪問中說的「爛尾」,但仍是有點洩氣)。當然,說到底其實這都是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書呆子,書呆子看電視,始終還只是看到書和字,所以這不是視評,而只是書呆子的閱讀筆記。
 
給J

 

Thursday, February 19, 2015

遙遠的回聲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出了個《大拇指》專刊,有二三篇訪問記,都寫得極有分寸,也有感觸。事實上,這些年輕人可料不到為我叫屈是不必要的。」(註)大年初一早上讀書,看到以上一段文字,整個人彈起,吵醒了一家人。想不到三十多年前的文章,竟在今日得到意外的回應。

一九七九年的冬天,與大拇指諸友夜訪沈從文先生。當時他住在北京的羊宜賓胡同,我們一行六人在古舊的大雜院中找到了沈先生的小房間,在昏黃的燈光下,坐在他的床上聽他說他的花花鳥鳥、瓶瓶罐罐,神往不已。但每當我們由古代服飾世界回到身處的小房間時,我們都不禁為兩位老人叫屈。不足百尺的房間只有一張桌子,兩位老人輪流使用,而他的作品(全為香港翻印版)也只能堆在床上,再想到他幾十年來的遭遇,儘管沈先生不以為苦,我們仍感到無限辛酸,而其中發生的一段小插曲尤其使我難忘。出發前我們已知道沈先生的近況,故特別帶了一個小電暖爐給他,豈料當我拿出暖爐時,他們卻微笑婉拒,並告訴我們由於電力不足,如開了這個暖爐便會使整個大合院都要停電呢。生活成長於香港的我們從沒有想過會有這種情況,所以沈老夫婦雖然不介意,但當時的我卻為自已的無知而難堪,更為他們的艱困難過。

回港後,大拇指116期刊出了沈從文印象〉小輯,包括康麗的那個訪問、辛其氏的北京沈從文•印象〉和我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以記其事。之後,我曾將報紙寄付沈先生,未獲回覆。一九八七年,沈先生離世,大拇指結束,一切成為歷史。
想不到,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竟意外地遇上這段文字,很高興原來沈先生記得我們的訪問,不過,儘管今天我已不再年輕,但重看當年所記,對不起,沈先生,我仍然要說一句,感觸依然,叫屈依然。

1:原文見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沈從文全集》(200226卷,頁99-101,轉引自臺北麥田出版社出版,張新穎著的《沈從文的後半生》(2015)一書。

2:沈先生以為《大拇指》為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所辦刊物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之前曾有中文大學同學往訪,我們好像也是透過陳慶源聯絡沈先生。

黃絲帶與傘•及小雞蛋

 那天在車上看《黃絲帶與傘•及小雞蛋》時,竟然有少少激動。我素來喜歡看江瓊珠的文章,簡單直接,乾淨俐落,十分到肉。《自已的名字》是我教寫作時的例文,讀到她媽媽學寫字,我立即想到我的祖母,她也是文盲,幾十歲人學寫字,寫「吳就銀」三個字難過鬥木,每次寫完銀行提款單都要舒一口大氣。現在的女子跑上街抗爭,她們那一代的自強運動就是學認字寫字。同一天竟然有學生在堂上問我關於貧富懸殊和社會公義的問題,我呆了一呆,已很久沒有學生問我這些問題了,可能是大家都忙得沒有時間想,也可能是覺得和這個阿伯講都嘥氣。我胡亂講了一輪保羅費雷勒和史迪格里茲(你話我幾廢),結語好似係要看我們願意為這些東西付出幾多。「黃絲帶」書中出現了很多熟悉與不熟悉的名字,告訴我們這條路是怎樣走過來的,她/他們不像我只在課室中吹水,只是一直付出,不問幾多,沒有這班好男好女,今天的香港可能會不一樣。多謝他/她們,多謝江瓊珠,多謝老許。

我的杜魯福剪報

陳進權在大拇指網頁提到我的剪報,我也就將我的小冊子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吧。其實我也有保留報紙原件,不過我缺乏TK的耐性與細心,所以總儲不全全套,唯有影印搭夠。這本祖與占的小冊子是我儲得較齊全的,只缺了五日,補印後,剪貼了杜魯福的照片作封面、封底,並引錄了兩段他的話在首尾,釘裝成這本紀念本。如果陸離不是這麼長氣,一個按也要寫幾日,可能較易儲齊,不過說真的,其實我又很愛看這些長氣的前言、譯按,有時甚至覺得比原文更有趣。我就是這樣一個不專心的讀者,買香港時報本只是追看足球消息,看原子塵的波經,後來卻移情別戀文藝版。除了時報的剪報外,我還保存了一批法協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場刊。這些場刊每次有陸離、杜杜、黃國兆等的文章作導賞,是我青少年時代的電影入門教材,現附上祖與占的一篇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