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0, 2018

早安,池上


窗外瑣瑣的聲音,不是春天的繁露,不是江南的草長,而是稻的歌唱。五時多,踏着濕軟的草出門,為看池上晨光。甫開始時,大地仍不分明,只隱約看到山的輪廓,據說為了讓稻好好休息,池上許多地區沒有路燈,讓它們安睡,我也只好摸黑。幸好很快,天已微明,沒有大動作的「破」曉,只是溫柔的揭曉。先是東方海岸山脈上透出微紅,稍稍展現顏色。天上,厚厚的是雲,地上,薄薄的是霧,雲與霧在中間相遇,成了繚繞山腰的雲帶,山在飄渺畫圖中。直至太陽攀過山端,曙光穿越濃濃層雲,洒照大地,霧散雲開,這時才發現,大地的色彩一直在靜待這一刻,原來稻田不只青,還有深淺的綠、黃、金、紅。風吹過,稻海泛起微波,帶着稻香,透露生的氣息。自七月來過,被嫰綠的新苗,山光雲影的水田吸引,便立意要在秋收時再來。現在,眼前一百七十五公頃金黃的稻田,由海岸山脈鋪展到中央山脈,一望無際,又是另一番風景,不枉此行。
七時多,天已大亮,騎着單車,經過著名的伯朗大道、金城武樹,來到稻田的另一邊,稻海中間搭了舞台,雲門的舞者就在這裏演出。以藍天白雲為天幕,蒼翠群山為背景,金色稻海為舞台,這個表演場地實在太美好了。田間有農夫在沉默低頭看稻,排排的稻稈挺拔精神,沾了露珠的稻穗飽滿閃亮,隨風輕晃,「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經過一年的辛勞,終於得到收成,希望他滿意吧。
在城市生活太久,營營役役,漸漸忘了季節的顏色,泥土的氣味,大地的聲音,生活的感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池上人立足土地,踏實生活,自由自在,自給自足,活在池上,是一種生活境界。
31.10.2018

臺北閒情

甫抵臺北即遇驟雨,覓食兼避雨。二時多,食肆多已午休,唯有港式茶餐廳仍開門,不必食即已知果然港式。
颱風威脅下,臺北陽光普照,早餐後,中山公園散步。園外老樹夾道,陽光自葉隙洒下,影影綽綽,同是馬路,有了樹,氣質便覺不同。園內,翠湖畔,水色天光,有老友在理髮,吸收樹木靈氣,零舍身光頸靚。園內有精品咖啡館,有臺灣本地、衣索比亞、哥倫比亞和巴西咖啡,下午茶時間到此小憩,想當不俗。
繞道國父紀念館後中山碑林出,碑林有蔡元培、于右任、宋教仁、林覺民、秋瑾……等的書法,皆當時俊彥,寫下這些文字時,他們年紀仍輕,但書法已見功力,各具風格,甚為可觀。我們只知林覺民與妻書,少見他對父親的告別,雖短短數語,仍覺感人。黃花崗烈士林文出身書香門第,1911年時年僅廿四,他在病中寫下「時有落花隨我行」句,革命中的閒情,倍添浪漫。不久,他便壯烈犧牲了,想望一眾革命青年的青春才情與激情,令人既欷歔又神往。我輩生於安樂,激情當然冇,閒情則有餘,感恩呀!
13.9.2018

街頭哲學家

下了多天雨,今天起來終於見到藍天,立刻更衣出門。這條路,跑了多年,慶幸仍在跑。風景,應該依然,為甚麼每次都好像有新發現?橋下大叔在酣睡,美好演繹「窮則窮落覺囫圇睡」的境界。微雨中,白鷺在河中散步,表演「天光雲影共徘徊」。兩位大嬸邊行邊聊,擦身而過,不知上文下理,聽到稍長的說:「我們都是一粒小沙粒」,真高人也。河水靜靜流,河畔個個都係生活哲學家,跑一轉,身心如洗。

4.9.2018

風景照

朋友問我風景是不是真的如照片中一樣,抑或只是相機加工的效果。
照片當然和真實有分別,實景絕對美得多!面對大自然,鏡頭實在無法記錄其面貌的千萬分之一,所以最美的景我都沒有拍,只是看。天的大,海的闊,水的藍,山的高,崖的險,林的幽,都無法重現,不能以笨拙的文字描述,更不要說風吹過的感覺,浪湧動的聲音,光影的流動,山林的氣味,這些在照片中無法捕捉,但又使風景更立體的元素,所以照片中呈現的只是經驗的部分。
照片當然和真實有分別,大自然提供的多得多。除了風景外,自然環境也包括了三十多度的高溫,炙人肌膚的烈陽,崎嶇陡峭的山路,還有照片中沒有見到的搶在熱門景點前拍照的遊客(其中包括了我),伯朗大道上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單車隊,金城武樹下打卡的美眉小鮮肉,和我兩隻「大腳指」上的小水泡。身為觀光客,欣賞風景的同時也要接受自然與不自然界的其他。
不過說到底,風景一定比風景照好。

4.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