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1, 2009
柏林印象(三)_新與舊
Tuesday, July 7, 2009
柏林印象(二)_柏林的歷史感
「Its integration into historic urban space and the 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district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the memorial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civil society.」
這種態度,正是德國人最值得佩服之處。
The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和新崗亭(Neue Wache)是表現這種精神的代表性建築。猶太人紀念碑群由2711塊1至4米高的水泥碑石組成,碑上沒有文字,整個碑群也沒有指定的出口和入口,遊人可由任何方向進入,在碑林間行走。碑林中間的小路僅可通人,
新崗亭是另一個很有意思的建築,它位於菩提樹下大街,大堂裏空空洞洞的,只有一個女子抱著死去孩子的雕塑放在正中間。雕塑的正上方有一圓形天窗,光線從上洒下,垂視人間。天地不仁,一切已不用多言。新崗亭於1816-1818年間由Karl Fredrich Schinkel設計,旨在提醒大家戰爭的傷痛,但這之後再添的戰爭受害者數目,我想應遠非1818年的Schinkel先生所能想像了。
Monday, July 6, 2009
柏林印象(一)_熱情柏林
抵柏林的第一天,過關時,正在排隊,忽見旁邊counter一名束有小馬尾的曲髮關員在手舞足蹈的揚手示意旅客趨前,他笑口噬噬,形象又騎呢之極,和慣見的執法者形象不同,和印象中德國紀律人員的形象更大有距離。這個第一印象告訴我,定型印象不一定可靠。
兩天後在街上向一名警察問路,他指示方向後不斷攀談,還陪我們走了一段路到附近的跳蚤市場。他說他兩星期後便要到馬來西亞娶老婆,新娘是菲律賓人。他沿途口若懸河,熱情洋溢。我們可能睇得「竊聽者」之類的電影太多,對這種熱情的德國警察,真的有點不習慣。
印象最深的是Christopher Street Day on Ku’damn。這是德國最大的同性戀節日,每年六月的第四個星期六,數以萬計的同性戀者沿6月17日大街乘花車遊行至勝利女神紀念碑,全程歷五小時,熱鬧之極。當天我們約三時抵達勝利女神紀念碑,但只見一些賣小食、飲品的攤檔,遊人疏落,完全沒有遊行的跡象。你知啦,如果係香港有遊行,鐵馬路障一定早早準備,又封路又清場,緊張過打仗。可是我們行咗半個鐘,警察都未見過,幾乎以為搞錯日子。幸好後來見到一個易服姊妹,向她詢問之下,她話「嚟緊喇,等吓啦」。於是我們乃反方向前行尋覓大隊。約四時,警車出現,遠處傳來鼓樂之聲,不久便見浩浩蕩蕩的花車和大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同志,載歌載舞殺到。
經過悉心打扮的同志,個個彩雀一樣,古靈精怪、雍容高貴、詭異金屬、肌肉賁張、卡通搞笑,英氣威猛……各具特色,共通點是大家都熱情投入,喜氣洋洋,個個參與者都充滿自豪地向世人展示同志力量,愛情意志。他們不喊口號,只會唱歌;不舉標語,只派禮物;不揮拳抗議,卻手舞足蹈,直頭high過索K。隊伍中沒有人掩面避鏡頭,閃閃縮縮,反而大方邀請遊人合照,主動與途人打招呼、飛吻、擁抱,熱情爆炸,可愛得很(詳情請看網路相簿)。如是這,遊行隊伍歷個多小時仍不絕如縷,同志們應已走了三四個小時,但熱情未減,節日氣氛高漲,相信大隊抵達勝利女神碑後仍會有大把節目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